吴俞萱— 台东给我诗意的目光

吴俞萱,台东人,进行文学、摄影和舞踏创作,常在不同城市举办讲座和艺术工作坊。 2019年俞萱带着三岁儿子搬回台东,希望他在纯净自然的环境,打开经验的世界。 2020年11月,俞萱在原住民文化创意产业聚落的驻村创作计画「人的成形」,呈现自由的经验如何塑造秀姑峦溪畔成长的部落孩子。发现台东有幸邀请到俞萱分享她的台东故事。

太平溪畔长大的女孩
生命故事的诗意基调

「我在台东太平溪畔长大,每天放学,我爸都会带我躺在河堤上看天空。除了偶尔飞掠的雀鸟、缓缓飘移的云朵,那就只是什么都没有的一片湛蓝。究竟要看什么呢?

我从来没问我爸。我就是持续去看,惊觉天空迫降在面前,如此轻盈,几乎没有重量。天空整个缩小落在我的眼里,又像将我整个包裹进它巨大的胸怀。

后来我写诗、跳舞,就像在看那片天空──去看那些潜藏在平凡事物底下隐密而深刻的存在。那是物与我走向彼此的过程。现在我才懂得,我爸要我看的并非天空蕴含的什么,而是『去看空无一物』的这个动作本身,没有征服和命名的目的。耐心守着空无的意识,心底才涌现天空、涌现诗的第一个字、涌现身体的第一个动作。

对我来说,盛装了空无也盛装了一切的辽阔感和完整感,就是台东最独特的地方。 」

池上教学的岁月
自然带来的觉悟

「30岁那年,我到池上引导偏乡的孩子们写诗。每日与山野对坐,我却失去了创作的能力,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运用既有的艺术语汇来掌握这个庞大丰饶且血脉牵连的山水天地。

面对自然,我感到艺术无用,便放下笔来,日日散步,我发现自然界的一切生灭都是超越情感层次的,没有庆祝也没有哀伤。要下雨就下雨,它不管人有没有伞;要地震就地震,它不管人会不会丧命。这就是自然界的本性。这种本性无情,超越情感层次。

在池上一年半,我也慢慢发觉:人和万物的蜕变往往透过无为才能发生。就像我当时屋外的一片香蕉树,无人种植和浇灌,却在自然环境的孕育之下,自然结果、自然腐朽、自然又新生了起来,这种生命循环就是一种无为的成果。

每一片草的俯仰和枯萎,都在实现生命的法则。人的意志无法任意创造艺术,因为艺术所再现的生命法则承继了自然世界的运作法则。艺术家不是创造者,而是接受者。看似创造的行为结果,只是为自己接受的世界赋予一个可被感知的美学形式。 」

搬回台东的日子
以创作揭示日常诗意

「2019年,我带着三岁的儿子搬回台东,希望他的童年尽量晃游、打开经验的世界、保持身心的野性,在爱之中而不为爱命名。也许他不知道『山水』两个字怎么写,但每天都在山水之间打滚,身体记得泥土的松软和味道、水的沁凉和波纹。

我为儿子找到花莲玉里『Pinanaman河边的教室』,我们每天一起用阿美族的语言来学习阿美族的吟唱、祭仪、种植、捕猎……。 2020年,我在原住民文创聚落的驻村计画『人的成形』就是我在秀姑峦溪畔学习阿美族文化的文字和影像记录,留存那一群阿美族孩子怎么以勇气和经验开路?怎么在鲜活的文化浸润中,累积厚度和视野,慢慢成为一个『人』?

我从第一本诗集《交换爱人的肋骨》到最新的摄影文集《忘形──圣塔菲驻村碎笔》持续追猎的生存状态和书写命题是『揭开日常的诗意,探索野性的力量』,而这是台东给我的创作目光,所以,我的任何一个作品都不曾离开过故乡的天地。未来,我仍会用这一双眼睛,持续去看,持续去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