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的文字
刻出文化的漂流记

在1991那年,25岁的希巨苏飞决定回到家乡部落中做漂流木创作。在那个大伙儿争先恐后到台北打拼的年代,部落中的长辈们对于他这样的选择不解,甚至认为他游手好闲。随着他的创作逐渐崭露头角,这些舆论与误解一个个消失。在都兰海边,希巨苏飞捡起了一根根没落漂流的残枝,就像他们部落口耳相传的故事一样,如正在失散的碎片。

希巨苏飞并没有深厚的艺术基础,只有当过雕刻师傅的短期助手。支撑他的,是对于漂流木以及木雕单纯的兴趣,使他自己不断摸索,渐渐创造出了漂流木的可能性。

一直累积到今日,希巨苏飞的技术与经验已成熟,他仍然坚信着要谨记初衷:随着时间,自然会越来越熟悉技术的运用,但不会因此而放弃本来的样貌而走向精雕细琢的风格。看似惬意自由的作品,背后却都是困难的挑战,这也不断在提醒,创作者对于大地的卑微。由于漂流木非常困难雕塑,因为无法控制外型,只能顺应其样貌,用真诚的生命去创作。

根源
拉扯的文化冲突

随着战争结束,希巨苏飞生长的环境来到了民国初期。那个经济成长之快的年代,原住民的社会地位却没能跟着往上。如另一场文化战争般,部落的长辈们纷纷劝年轻人往都市发展。希巨苏飞回想说道: 传入部落的,从来不是我们的根本文化,这是最大的悲哀。父母教给我们的是如何说母语、怎么对待山与海,是关于与自然共存的课题……等,但这些却没出现在国民教育课本里。

尊重
守护,黏着部落的碎片

我特别喜欢让链锯刨切过木头的纹路留在作品上,因为这些刀切的样貌是与作品交谈的当下流溢而出的情感,而这份交流的感情才真正属于自己,是无法被模仿的,希巨苏飞这么说道。那份情感更进一步来说,是他对于文化的传承,他并不希望扭转他人观念,仅仅是让部落文化建立在发自内心的尊重之上。他所雕刻的漂流木,让原住民文化不再漂流。